【本報訊】立法議員何潤生指出,近期,文化局公佈新增 12 個項目列入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項目包括:土地信俗、舞龍、舞獅、葡萄牙土風舞、春節、端午節、龍舟競賽、太極拳、葡撻製作技藝、杏仁餅製作技藝、嫁喜禮餅製作技藝、竹昇麵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累計已新增至 24 項。
他認為,澳門擁有深厚的文化積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可作為吸引居民及旅客深入了解澳門的重要途徑,特區政府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突破傳統思維,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將非遺IP與居民生活、國內外旅客需求緊密結合,探索更多可能性,通過推出符合當下需求的產品與服務,促進非遺項目的創新傳承與價值轉化,吸引更多人了解和關注澳門的非遺,特別是提升年輕一代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為此,何潤生向當局提出以下質詢:
一、過往特區政府在部分街區設置臨時行人專用區,有特色市集、打卡裝置、各項表演及親子輕運動遊戲等供市民及旅客遊玩,社會普遍反應良好。請問有關當局,會否在未來節假日舉辦的臨時行人專用區增設一些非遺攤位,透過品嚐非遺美食、購買非遺周邊產品、體驗非遺項目、非遺文化介紹等非遺活動,進一步弘揚和推廣本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請問有關當局未來會否考慮打造富有澳門特色的非遺主題館,例如:在合適地段或改建特色建築,通過科技創新平台展示各項目精華,從而增加新的文化旅遊吸引點,加強經濟賦能,深化“非遺+文旅”模式?
三、內地非遺文化IP快速發展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請問有關當局,有何機制支援澳門非遺所轉化成的文創IP項目,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使非遺成為了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行銷的新接口,既延續文化價值又創造長期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