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亞圖書館協會交流參訪團參觀澳科大圖書館
【本報訊】由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和東亞圖書館協會(CEAL)聯合舉辦的《全球地圖中的澳門》國際學術工作坊於2025年7月18日在大學圖書館N416室圓滿舉行。
東亞圖書館協會(Council on East Asian Libraries, CEAL)隸屬於亞洲研究學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為其常設委員會之一。本次交流參訪團成員來自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國家與地區的知名高校圖書館,包括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夏威夷大學、堪薩斯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克萊蒙特學院聯盟、亞利桑那大學、艾利艾德中心、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多倫多大學、維多利亞大學以及上海紐約大學等。此外,澳門地區圖書館、博物館的同行也出席本次國際學術工作坊。
交流參訪團一行首先參觀了澳科大校史與成就展廳,隨後參觀“全球地圖中的澳門:粵港澳大灣區與澳門”古地圖特藏及中西文古籍。
國際學術工作坊由澳科大圖書館館長肖瓏主持。唐嘉樂副校長在致辭中熱烈歡迎東亞圖書館協會交流參訪團,強調圖書館是大學的心臟、知識與文化的樞紐,更是學術創新的起點。他表示,此次交流是寶貴的契機,期望透過學術工作坊深化彼此了解,推動更廣泛的合作,並期盼澳科大圖書館與各大學東亞圖書館建立長久友誼,共同為知識傳播與文化傳承作出貢獻。
東亞圖書館協會主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圖書館館長陳肅致辭時感謝肖瓏館長的大力支持,使訪問團能夠前往大灣區進行交流。她表示,此行旨在與中國高校建立可持續的跨境合作,促進資源與實踐經驗的分享,並期望透過這些努力促進中美關係的發展。
澳科大社會和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郭聲波以“澳門古地圖與地志畫概述”為題發表演講,認為早期中外地圖對澳門的標記名稱雖多且混亂,但多為“媽港”或“媽滘”等中文地名音譯。建城初期,澳門地圖多為寫實或象形鳥瞰圖,指示功能有限。二百年間,荷蘭、法國和中國繪圖系相繼出現,芬彭士圖系開啟抽象符號地圖時代。廣州一口通商後,澳門地圖進入黃金時代,葡萄牙、西班牙與英國圖系先後問世,以英國圖系影響最大。地志畫方面,畫師需實地觀察,葡萄牙人和中國人所繪作品最具價值。
哈佛燕京圖書館公共服務及東亞數字學術館員楊麗瑄介紹了館藏中國地圖特藏,目前共收錄1,218條、32,735幅地圖,其中41.2%為中文地圖,涵蓋行政區劃、軍事戰爭、城市、河道海岸、地形、交通郵政等多種類型,還包括宗教、人口、工商業等專題地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公共服務部主任薛燕則介紹了日本地圖特藏,包括其規模、年代、地籍及數字化過程,並說明地圖來源及網站使用方法。澳科大圖書館高級特藏館員倪俊明介紹了“全球地圖中的澳門”項目的緣起與發展。目前,澳科大圖書館已收集近12,000幅與澳門相關的歷史地圖,並出版多種專題地圖集,建立線上地圖資料庫,為全球學者提供便利的學術研究平台。
近年來,澳科大圖書館憑藉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地位,啟動“全球地圖中的澳門”國際合作研究項目,致力於收集、整理和研究世界各地保存的澳門相關歷史地圖。東亞圖書館協會交流參訪團對此項目表示高度讚賞,認為該項目融文獻搜集整理、研究出版和宣傳展示於一體,地方特色鲜明,角度獨特、持續時間、成效顯著,可為東亞圖書開展特藏業務建設提供借鑒。此次國際學術工作坊不僅是深入挖掘澳門歷史文化資源的經驗分享,更成為推動全球學術合作與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