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日,網絡上流傳一個段子,折射出“反疫苗人士”的邏輯困境:疫苗給上面的人先打,就有人說:“你看,好東西都是他們先用。”疫苗給民衆先打,就有人說:“你看,就是拿我們當小白鼠。”疫苗過去收費打,就有人說:“憑什麼要收費,這種錢還要賺。”疫苗現在免費打,就有人說:“免費的東西誰知道好壞,反正我是不敢打。”疫苗先給有緊急需求的人打,就有人說:“憑什麼他們先打,歧視!”疫苗給周圍很多人都打了,就有人說:“他們都打了,那我就不用打了。”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稱,“大家不要視這種現象為一則笑話,疫苗接種猶豫的情況普遍存在”,也是砌築免疫屏障的最大挑戰。
當然不止在國內,在澳門也是這樣的,否則疫苗的接種率不會一直較為偏低。
值得注意的是,本澳部分居民對疫苗接種的科學性、重要性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部分市民疫苗接種意願不高,一個重要原因是疫情形勢好轉,心存僥幸,認為沒有必要再打疫苗;也有人懷疑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擔心接種疫苗會發生不良反應,影響身體健康。
以海外疫苗接種的數據來看,當新冠確診死亡病例遠遠大於接種疫苗所產生的副作用,兩相對比死亡個案不成比例的時候,海外接種疫苗的人數是急劇上升,疫苗更是一劑難求。本澳防疫措施做得好,市民反而不害怕感染新冠的可能,但這種情況也只是表面,正如衛生局疫苗接種協調員戴華浩所言,雖然這刻澳門是安全的,但隨著通關正常化,經濟活動恢復旅客增加,無法保證病毒傳到本澳;接種兩劑疫苗並產生免疫力共需要約42天,假如市民待出現病例才接種疫苗已經太遲。
再者,“其他人都打了,那我就不用打了”這樣想法的市民,幾乎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專家一再強調,“病毒不會自行消失!”即狡猾的病毒一定會尋找宿主,進行繁殖。不妨試想,此時倘若別人都打了疫苗,病毒只能找誰做它的宿主呢?到那種時刻再打疫苗是否還有用呢?
誠然,市民對疫苗安全性的高度關注是完全合理的,政府也一定會把好質量關,綜合部分市民“疫苗猶豫”的原因,政府當務之急是要要加大疫苗接種的科普知識宣傳,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手段開展疫苗相關研發數據及資訊的普及,包括常見副作用和在何種情況不應接種等,以提高市民對疫苗的瞭解、增強接種信心。同時必須堅持兩項原則,一是是否接種疫苗,二是接種哪款疫苗,最終都由市民自由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