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大型會議和展覽出現了“會中帶展”“展中帶會”的現象。我們觀察到,會展的融合發展已成為一種趨勢。“會”與“展”的組合“玩法”,對主辦機構、會議場地等MICE業界人士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促使MICE業在軟硬件方面不斷創新與升級。
會展融合發展的特點有哪些?主辦機構在策劃與執行時需要注意什麼?會展融合發展的趨勢是什麼?本期訪談欄目獨家採訪了廣州琶洲中岱交易廣場·靈感創新展館副總經理李偉莉,她認為無論是“展中帶會”還是“會中帶展”的模式,“會”與“展”的融合能為會展活動整體效果帶來很多驚喜。
近期,靈感創新展館成功舉辦國際跨境電商產業博覽會,就採用了“展中帶會”的模式。該博覽會同期舉辦了涵蓋超過50個行業話題的專業會議,同時將論壇區域設置在展區中,這一模式效應突顯。會議現場座無虛席,為展覽吸引了眾多專業觀眾和相關行業人士,同時也使觀眾增加了展覽上的逗留時間。
在李偉莉看來,展覽期間,主辦方舉辦的各類產品發佈會、研討會、領袖峰會等會議活動,看似只是商業展覽會的慣有做法,但不可否認的是,成功的策劃與匹配的場地,將水到渠成地為參展企業提供品牌、產品宣傳的良機。
同時,通過會議活動也將邀請行業權威人士到場,並吸引大批行業專業人士參與,這必將進一步擴大活動的影響力。由此可見,會議活動是展覽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專業類展覽會,現場會議對提升展會品牌知名度和招展招商將起到重要作用。
01
“靈感夥伴”助力“以會帶展”轉型
李偉莉對於會展融合模式,具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她認為,從收益上說,相較于“展中帶會”這種需投入較高成本運營的做法,“會中帶展”將起到緩解成本壓力的作用。會議配套展覽的做法,不僅有利於為與會者直觀地呈現優質產品,而且能與研發者產生互動,為參會者帶來更多潛在收益。因此,相對而言,展位銷售比會議銷售,品牌商的接受度會更高一些。
她介紹,“展中帶會”其實是專業展覽會的常用模式,在她過往職業生涯十多年的辦展經驗中,幾乎每一場展會都會配置各種形式的會議活動。尤其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純會議活動逐漸增加了展覽元素,形成了“以會帶展”的形式。“以會帶展”的主辦方,一般以行業商協會相關社會組織為主,其自身具有較豐富的行業資源,但辦展經驗普遍缺乏,缺少會議策劃或展覽策劃專業人才。
為此,靈感創新展館針對初創型展覽項目,提供“靈感夥伴”計劃,為展會主辦方提供一系列辦展咨詢服務,同時通過展館現有資源,協助項目順利落地。相信這一系列服務,將有效地為由“以會為主”向“以會帶展”轉型的主辦機構提供便利。
對於會展融合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李偉莉特別提醒,建議主辦方在選擇場地時,要著重考慮展館交通的便捷性,尤其是展廳和會議場所之間的便捷性。如果展館和會議場所相距較遠,容易造成觀眾流失,使“展”和“會”失去聯動效應。特別是在展覽規模不大的情況下,選擇中小型展館,更能有效聚集人流。
02
會展融合對硬件有要求
無論是“展中帶會”還是“會中帶展”,都會對場地的軟硬件設施必將會提出新的要求,在採訪中李偉莉從行業發展的角度對此進行了分析,她認為更多的專業化展覽會將更傾向於把會議區域直接置於展覽之中,即展館展廳內既有展位又有會議,這種不把聽眾和展會割裂的方式,在會展業已成為大勢所趨。
然而中國傳統的會議中心或星級酒店難以滿足活動中的展覽需求,這必將使越來越多的主辦方把目光投向展覽場館。同時她表示,隨著業務量的增大,無論是新建場館,還是現有場館的升級改造,都有必要根據“會”與“展”這兩種活動模式的特點,對軟硬件設施進行適當提升,其中也包括餐飲、休閒娛樂等方面配套設施的提升。
03
會展融合要結合行業發展階段
在談及“會”與“展”融合發展的意義時,李偉莉表示,“展”和“會”是一個有機整體,不應獨立分開。
會展的本質是“人”,“人”通過展會的平臺瞭解信息、與同業交流、體驗產品、學習趨勢、推廣品牌、尋求合作計劃、發展經銷商……這些都是與會者參與展會的需求與目的,而展覽和會議恰恰分別滿足了不同與會者的需求。縱觀中外各領域的優秀展會項目,我們很少發現一個展會是以“展”或“會”的單純形式存在,因此,即使是同一個項目,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有可能從“以會帶展”轉變為“以展帶會”,反之亦然。
李偉莉堅定地說道:“‘會’與‘展’的融合發展,更多的是由項目所屬行業本身所處的發展階段而定的。但無論行業如何發展,人都有獲取信息與資源的需求;人與人面對面交流所能產生的情感聯結,都註定了‘會’與‘展’將繼續融合發展,不可分割。”
(原創: 姜南 旅遊會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