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德國哲學家恩格斯曾指出,文明是“社會的素質”。也就是說,各種類型、各個領域的文明,都要體現為社會文明,社會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集中體現和顯著標誌。而善待和照顧長者,令他們能擁有更高質量的生活,更滿足的精神生活,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共融社會,是社會文明的體現之一。
而澳門作為一個經濟發達、社會福利高的城市,無論是政策或是行動上,都體現著對長者的保護和關懷。2020年11月,行政長官在引介《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表示,逐步推出應對人口老化問題的政策措施是今年特區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包括有序落實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措施,並透過評估暫顧服務成效,強化對護老者提供及時的支援;繼續檢視和推廣“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將專科外展醫療服務擴展至更多的安老院舍,為長者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政府推行十年長者計劃 共同構建共融社會
澳門特區政府對長者的福利一直都相當重視,並會根據物價等因素每年上調各項福利金,如養老金由2014年每月澳門幣 3000 元上調至2020年每月3740元,敬老金由2014年的7000元上調至2020年的9000元。此外,在其他具體計劃措施上,特區政府也持續在跟進。《2021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及的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措施,是“澳門特區養老保障機制”具體執行計劃。“澳門特區養老保障機制”由“醫社服務”、“權益保障”、“社會參與”、以及“生活環境”四大範疇及其下十四個次範疇組成,作為指導本澳未來養老保障服務發展的政策方針。
而目前澳門正在處於首個十年行動計劃的中期階段。十年是指2016至2025年,分為短、中及長期三個階段。短期指2016至2017年,中期指2018至2020年,長期指2021至2025年。“2016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中還設立由社會文化司司長領導、13個公共部門組成的“養老保障機制跨部門策導小組”,負責十年行動計劃的統籌,協調和促進澳門特區養老保障機制政策目標的落實,致力推行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的相關措施。
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早前在“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中期評估分享會上表示,過去五年,在特區政府的積極努力、民間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協作下,行動計劃345項的短、中期措施已於2020年按時完成。其中重點工作成果包括:推出長者假牙先導計劃、推出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推出安老院舍暫宿服務、設立失智症診療中心和失智症支援中心、增設“戶外平安通服務”、完成《長者權益保障法律制度》立法工作、設立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及財政盈餘撥款機制、增設澳門理工學院長者書院氹仔分校、優化“長者車資優惠計劃”、開展上落樓出行支援服務、增設無障礙的士及復康穿梭巴士、落實《澳門特區無障礙通用設計建築指引》、放寬年滿65歲人士組成的家團申請社會房屋的入息及資產上限等。
關懷長者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
照顧和關懷長者絕不僅僅是一個人或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事情,而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澳門雖是小城,但人情味從來只增不減,澳門本地社團一直在為推行護老文化,服務長者而不斷努力著。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同善堂、民眾建澳聯盟、扶康會、澳門繁榮促進會、江門同鄉會等組織及社團在平時為長者提供多類型的恒常活動、興趣班、定期舉辦節慶、社區教育及出外等活動,提供定期健康資訊講座,為有需要之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及轉介服務等服務,切合長者的日常需求,充實長者的晚年生活。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設有多間長者服務中心,不僅為長者提供生活服務上的支援,例如為獨居長者在家中設置平安通呼援求助的用具,以及免費安裝安全設施,如扶手、防滑墊、浴室凳;為健康欠佳或身體機能受損的長者提供輔具及適切的護理和復康服務,以及提供街坊車幫助行動不便的長者出行等。此外,為方便澳門居民融入灣區城市養老,澳門街坊總會還於2018年設立廣東辦事處,現設有兩個聯絡服務點,分別是中山站和拱北站,以及一個服務中心,即是橫琴綜合服務中心,全力支援澳門居民,尤其是長者在大灣區城市生活。
民眾建澳聯盟在氹仔松鼠尾設立的了民眾頤菁中心。於2020年9月1日揭幕的民眾頤菁中心,為五十五歲或以上的本澳居民提供服務,包括持續學習、長者義工和健康促進服務等。民建聯主席施家倫表示,民眾頤菁中心以“凝聚長者力量,共建和諧社區”的理念,為五十五歲或以上的澳門居民提供多元、優質的活動與服務,創設條件讓長者繼續參與社會,協助“老友記”締造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展開人生新一頁。
澳門繁榮促進局配合政府之長者十年行動計劃,在社區上向長者提倡終生學習及豐富晚年,更設有健康操班、手機應用、手機支付、時事關注、手藝傳承、語言班等,讓長者豐富知識及融入社會;同時,培訓長者義工以及關心跨代家庭,如祖孫家庭照顧及溝通之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