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對多”,是線下展覽的特徵之一。將眾多的參展商和觀眾聚集在同一時間和同一空間,促使交流信息、開展貿易,就是“多對多”。如廣交會經常是2.6萬家國內客商參展、22萬人的境外觀眾/買家參觀,“多對多”場景畢現。
“少對多”的特點勾勒
疫情以來,會展業不能線下經營,被迫轉戰線上,網展、網會、網訓、網銷應運而生。“少對多”的活動從中脫穎而出,與線下展會“多對多”的特徵形成鮮明對照。
我們來勾勒一下這種“少對多”活動的特點:
主辦| 會展公司聯合參展商共同組織
主題| 參展商推銷產品
形式| 網上直播帶貨
受眾| 參展商/製造商的目標買家
時間| 每次(場)120分鐘左右,通常在
晚上舉辦
收入| 會展公司向參展商收取服務費
這種線上“少對多”活動,其中的“少”,指參展商往往只有1家(也可有數家,但不會超過10家),而買家(專業觀眾)須有多家,一般要有上百人或數百人,甚至超過千人。
活動的性質是網絡銷售,即參展商通過網絡直播,向買家兜售自己的產品。因此,上線直播的企業主要是製造商。
參展商與買家(專業觀眾)均由會展公司組織上線。會展公司向參展商收取服務費。除收取一次性的組織工作費用外,還可以根據參展商需求,收取提供直播主持人的服務費,以及獲得直播帶貨的銷售分成。
線上“少對多”優於“多對多”
“多對多”的線上展會自今年4月面世,至6月中旬開幕的網上廣交會達至高潮。但效果不如預期。其中的突出問題是,眾多參展商一齊上線,即便有眾多買家(專業觀眾)應邀登陸觀看網展,但稀釋到每個展商則寥寥無幾,且難以精准對接。何況買家不易邀約(尤其是境外買家),上網連接、註冊入會並不便捷(發展中國家的網絡技術水平相對落後是制約因素)。
相較而言,“少對多”活動供求關係明確,買家匹配精准,參展商直播帶貨銷售享有充實的獲得感。而且,會展公司有經營收入,不似“多對多”收費困難。
疫情期間,福建薈源國際展覽公司拓展線上直播業務,其與浙江從事直播業務的專業公司合作,為所辦漁業博覽會的客商提供包括組織買家、培訓主持人、代理直播帶貨等服務,並在辦公室開設了6個直播間。北京某經營體育展的公司今年上半年主辦直播活動60餘場,擺脫了財務虧損的困境。
線上“少對多”活動的思考
會展公司主辦的“少對多”活動並非網上展會,而是網上直播帶貨的“會銷”。這種“會銷”原在線下多見:大型如微軟、谷歌、華為、騰訊等科技公司每年舉辦的開發者大會,小型如展會期間舉辦的技術交流會。這些會議活動都是“少對多”。會展公司為客商提供線上“少對多”服務產品,並以此求存謀生,乃是疫情所迫。
“少對多”的線上直播帶貨,已興起兩三年。李佳琪帶貨口紅,身家急漲,各方驚詫。會展公司只不過是複製此一模式,並非先行者。
會展公司組織“少對多”活動,參展商和專業觀眾的信息資源是其依託。這種資源乃由長期舉辦線下展會而累積。其中,專業觀眾尤其是買家信息尤其關鍵,有此“多”才有組織“少對多”活動的底氣,才可從中獲得經濟收益。
會展公司組織“少對多”活動,業務方法和技術手段與線下操作大有不同。這種活動一年可以多次舉辦,線下展會則不可能。維護客戶關係和生產營銷內容與線下業務雖無明顯差異,但銷售與營銷業務的結合更加緊密。操作活動的人員主要是90後和00後,公司管理者要有學習能力,線上意識需與時俱進。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發展。中國防疫成效顯著,但尚未宣佈結束疫期。國外疫情依然嚴重,尤其是美國、拉丁美洲、印度有增無減,形同失控。全球展覽業的恢復短期無望,而國內散發病例隨時可能衝擊線下複展勢頭。因此,會展公司組織線上“少對多”活動將長期化、常態化,發展趨向值得關注。
(來源:张凡的会展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