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前不久澳門城市大學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政府在疫情前期發揮了財政應急兜底作用,採取救援性政策安排,有效對沖了疫情給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帶來的負面影響,惟疫情持續,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因此推動經濟恢復和發展需要較長時間預估和準備,亟待政府推出長效機制支撐;在開源方面,政府應思考如何優化財稅體制、豐富稅收來源及促進經濟重振,建議政府通過增加新一輪基礎設施與社會公共服務投資、發行內債等方式改善政府財政;而財政資金始終有限,故希望政府可適時出臺新的市場化改革措施,引入市場資源及協同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項目,形成抗疫合力,既有助緩解財政壓力,另可以共建共治、合作創新方式來滿足居民對高質量、高效率公共服務的需求;對於節流,政府應收緊預算、壓縮行政性支出,是應對當前特殊環境的必然選擇,但不宜“一刀切”,考慮到本澳人口老齡化,尤其與民生工作相關部門的公共開支逐步提升,宜在盡力維持公共服務水平的大前提下,大力優化財政預算支出配置,切實保障恆常性必要支出,同時加強預算績效管理,通過建立健全績效評價反饋機制來削減低效甚至無效支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現財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確實,此次來勢兇猛、突然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其危害性和持續性出人意料。在這一疫情暴發的初期階段,特區政府先是在今年二月份推出了第一輪疫情經濟援助措施,之後又在今年的四月八日,特區政府公佈了第二輪疫情經濟援助措施。當時可能很多人包括特區政府在內,都認為這場疫情最多耗時一兩個月,大家只要咬緊牙關“捱一捱”,這一艱困時期很快就會過去。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在代表政府宣佈推出第二輪疫情經濟援助措施時表示:特區政府多年來量入為出,積下五千七百九十四億元的財政儲備,現時是動用儲備的時候了。他當時“底氣十足”,可能也是認為本澳充足的財政儲備對應付此次疫情是“綽綽有餘”的。
但是目前來看,依然看不到這場疫情何時能夠得到完全控制。而且正如葉桂平所言,“財政資金始終有限”。如果這場疫情會延續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那麼本澳五千多億的財政儲備,在這場疫情面前也會是“捉襟見肘”。可能特區政府也已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上月二十二日政府發佈行政長官批示,指示要收緊明年度預算開支,各部門明年度財政預算開支不應超過本年度最初預算扣減經常開支百分之十後的金額。但僅靠政府壓縮開支,可能還不夠,政府還應該想方設法,創造新的收入來源。
例如葉桂平所提議的“發行內債”或許也可供特區政府考慮。近些年特區政府“藏富於民”,通過“現金分享”、“稅務減免”等措施將大量的財富分散在澳門市民手裡。使得澳門市民手裡有錢卻缺乏相應的投資渠道。去年七月四日中央政府首次在澳門發行二十億元人民幣國債,該國債的投資收益並不高,三年期的人民幣國債年收益僅為百分之三點零五,但該國債當時也受到了本澳投資者們的踴躍認購。日前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管局和澳門金管局決定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港澳居民可利用“跨境理財通”的“北向通”,通過灣區內地銀行開立投資專戶,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合資格理財產品;灣區內地居民可利用“南向通”,通過港澳銀行投資專戶,購買港澳銀行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正式啟動時間和實施細則將另行規定。而與其讓澳門市民“通過灣區內地銀行開立投資專戶,購買內地銀行銷售的合資格理財產品”,可能還不如特區政府發行“內債”對澳門更為有利。據特區政府方面的透露二零一九年澳門特區財政儲備投資的年度回報率為百分之五點六,試想如果特區政府以百分之三左右的年利率向澳門市民發行債卷,再進行審慎投資,即使達不到二零一九年澳門特區財政儲備投資的年度回報率為百分之五點六這麼高的水平,只要能達到百分之四以上,就既能為澳門市民提供了較為理想的投資渠道,又能為特區政府增加財政收入,也能為澳門的“發展特色金融業”增添內容。所以葉桂平的“建立財稅體制的長效機制”的建議,值得特區政府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