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澳門正面臨疫後復甦乏力與國際形勢動盪的雙重挑戰,加上本地經濟結構性改革的壓力,使得尋求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本文將從制度優勢、產業定位、工程建築角色與特色保存四個面向,探討澳門如何在“一國兩制”制度框架下重新定位,加速改革,並實現經濟多元化與文化特色並存的雙重目標。
制度優勢與歷史條件:定位不是憑空而來
回顧近代歷史及鄰近城市的經濟發展方向,總離不開兩大因素——環境與制度。地緣政治的大環境,加上該地本身的制度與歷史背景的匹配,提供了經濟成長的基本條件。澳門的成功亦可作為例證,其發展是天時地利的結果,而非出於一廂情願的自我“定位”,亦不需刻意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而是應善用既有優勢,順勢而為。
“一國兩制”下的制度空間與新角色
在“一國兩制”的制度框架下,澳門享有高度自治與對外開放的政策空間,為其經濟轉型提供了獨特優勢。中央政府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澳門可發揮以下新角色:
- “超級聯繫人”:連接中國內地與葡語系國家,發揮橋樑作用。
- 國際商貿資訊中心:促進區域性商業資訊流通與數據整合。
- 外貿推廣平台:提升中小企業外貿能力,拓展海外市場。
- 招商引資與內循環經濟:吸引高質量投資,促進本地消費與產業鏈整合。
建築工程業:澳門經濟多元化的關鍵支柱
博彩業長期主導澳門經濟,但建築工程業是少數具發展潛力的非博彩產業之一。博企在金光大道投資興建的大批國際級旅遊與度假設施,讓本地建築業累積了寶貴經驗,並培養了大量設施管理(Facility Management) 人才,提升了行業社會地位。這些技術與人才未來可輸出至大灣區,推動區域建築服務業發展。
澳門未來需持續提供商住空間,並邁向智慧城市建設,建築業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由傳統建造業轉型為建築服務業,不僅可擴大市場空間,更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吸納新一代畢業生,並帶動地產與投資項目,製造新商機。
挑戰與建議:
專業人才短缺:宜引入國際專才作領頭羊,提升技術層次。
經濟規模有限:宜集中發展兩至三個優勢產業,先取得地區性競爭力。
優先發展產業與服務對象
澳門應優先發展以下具即時效益與區域優勢的產業:
優先產業
|
主要服務對象
|
旅遊服務業
|
大灣區企業與珠西五市
|
建築服務業
|
區域基建與城市更新項目
|
長遠而言,亦應同步推進需要較長時間培養人才的產業,包括:
- 金融業 (如綠色金融、金融科技)
- 科技創新(智慧城市、數據應用)˙
保存澳門特色與社會韌性建設
澳門的成功不僅在於經濟數據,更在於其文化底蘊與社會和諧。在推動經濟多元化的同時,應保育歷史文化資產、推動社會創新與青年參與:
- 活化世遺建築,融合文化旅遊與教育。
- 鼓勵青年創業與社會企業,增強社區韌性。
- 發展低碳城市與綠色公共空間,提升生活品質。
- 深化與內地合作,在保持澳門特色的同時融入國家戰略。
結語:順勢而為,穩中求進
澳門的經濟轉型之路雖然充滿挑戰,但亦蘊藏巨大機遇。與其尋找“定位”,不如回歸歷史與制度的本源,善用既有優勢,集中資源發展具潛力的產業,並在祖國支持下保存文化特色,推動社會創新。澳門有望成為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地文化的現代化城市典範。
(本文作者:胡祖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