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總青委會舉辦抗戰勝利專題講座
【本報訊】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於八月二十七晚上六時在會址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專題講座,邀請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大眾報社長胡根分享抗戰精神。出席的有中總副理事長莫志偉,中總青委會主任崔天立,副主任高基宏、劉智龍、黃淑筠、姚明禮、劉嘉禮、蕭家明、蘇頌民等近百多人。
莫志偉表示,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澳門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青年是澳門的希望和未來,是建設澳門、建設國家的有生力量。”通過專題講座,冀中總青委會委員更深刻、更全面地認識抗戰歷史和抗戰勝利的重大意義,銘記歷史、薪火相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升家國情懷,特別是當前國際環境複雜動盪,當代青年要思考能為國家做些甚麼,並在國家廣濶的大舞台上施展才華,為建設澳門、建設國家譜寫青春篇章。
莫志偉引用該會會長崔世昌在上週中總舉辦的抗戰勝利專題講座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中總作為愛國愛澳的一面鮮明旗幟,面向未來,將不忘初心,一如八十多年前,堅定地與祖國站在一起,為國家開創更美好的未來作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藉此勉勵青委同人秉持這份初心,在中總的帶領下,共同譜寫澳門“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篇章,為民族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崔天立指出,澳門工商界素有愛國愛澳光榮傳統,在國家和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先輩們曾與祖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如中總前會長何賢、馬萬祺和前副會長崔德祺的愛國抗日英勇事跡,包括:一九四三年底,日軍封鎖澳門導致糧食價格飛漲,何賢與商界代表親赴拱北關閘與日軍交涉,最終成功解除糧食封鎖;一九四三年,馬萬祺與羅柏心結婚舉行婚禮,將原計劃用於婚宴的五萬大洋捐獻給廣東省婦女會戰時兒童教養院,作為教養失去父母的少年兒童的經費;崔德祺於抗戰期間投身多個團體的募捐救亡工作、亦親自參與演奏,為救濟難民難童籌募經費。戰後,同善堂委派他負責重建於戰爭期間被日軍所毀的拱北蓮花亭,該亭於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啟用並於一九九四年被列入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崔天立續指,先輩們抗日的英勇事跡,體現澳門同胞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並且與全國各民族一道,為中國抗戰的完全勝利作出應有貢獻,書寫“孤島”華人抗戰的壯麗畫卷。冀青委同人牢記“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核心理念,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學習偉大的抗戰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胡根以廖錦濤和澳門“四界救災會”為主題,向與會者詳述澳門同胞在抗日戰爭期間的英勇事跡。在“九一八”事變後,《朝陽日報》、《大眾報》以大量篇幅報導救亡活動,發表宣傳抗日的文藝作品,成為澳門抗日救亡運動的輿論陣地,同時新聞界直接參與支持抗戰的活動,但由於澳葡標榜“中立”,不許用“抗日”“抗敵”“救國”字眼,只能用“救災”名義工作。一九三七年八月,澳門最大的抗日救亡團體澳門“四界救災會”成立,廖錦濤當選為理事會理事兼宣傳部副主任。“四界救災會”團結了大批愛國青年,開展籌募、慰勞、宣傳等活動。在籌募活動中,“四界救災會”發動面之廣、籌募成績之巨大,前所未有,深受澳門各界人士信賴。這些活動中,廖錦濤是主要的策劃組織者之一。一九四一年,廖錦濤在政治逆流中被捕不幸遇害,年僅二十七歲。
胡根指出,抗戰期間,澳門有三方面重要作用:一是打破日軍封鎖,輸送戰略物資支援抗日前線和反法西斯戰爭;二是為澳門輸入緊缺的糧食、燃料和生活物資;三是在百業蕭條的“風潮時期”,為澳門創造難得的就業機會。事實上,以“救災”為名,澳門實際上是個抗日基地,一批批澳門愛國青年奔赴抗日前綫,參加戰地服務團,甚至直接與日寇作戰,不少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時至今日,澳門抗戰的巨大影響延續至今,包括新中國成立後,大批澳門居民返回內地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愛國愛澳團體不斷壯大,在回歸後,愛國團體成為“澳人治澳”重要力量。
與會的中總青委會委員均認為講座具有意義,有助加深認識廣大澳門同胞用實際行動支援抗戰,培育愛國情懷,培養珍愛和平、維護和平意識,使中總青委會更好的以抗戰精神為指引,積極支持和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用實際行動維護和平,共創光明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