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賓主禮開幕儀式剪綵【本報訊】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轄下澳門藝術博物主辦、澳門建築師協會協辦的“相連——澳門與大灣區跨界生活:第十七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參展作品展”,今(18)日於氹仔龍環葡韻舉行開幕儀式。展覽展出四位澳門青年為“第十七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創造的四件作品。展期至9月24日,免費入場。
開幕儀式於6月18日下午6時30分假氹仔龍環葡韻舉行,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局長穆欣欣、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副部長殷汝濤、澳門建築師協會主席梁頌衍、展覽策展人建築師馬若龍主禮。展品作者,陳嘉達、謝智康、何庭芳、劉敏詩出席並為作品現場講解。
以“相連”呼應大會主題
“第十七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本應於去年舉辦,因疫情兩度延期,最終延至今年5月22日舉行。澳門參展作品以“相連——澳門與大灣區跨界生活”為題,呼應大會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因安全考量,澳門展區參展實體作品留在本澳展出,意大利威尼斯中國澳門展區的展場則以電子媒體等形式展示作品概念介紹、組裝過程及參展團隊訪談內容。
穆欣欣致辭表示,四位年青參展人的作品試圖勾勒澳門未來的城市面貌,反思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所帶來的共生與挑戰。冀觀眾通過展覽開啟對澳門與大灣區,乃至與世界建築與人類未來生存環境的思考。
關於這次以“相連”為題,馬若龍談到,古往今來“水”與“澳門”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連繫,以前,澳門因“水”而生,福建人、廣東人、葡萄牙人因為“水”來到澳門,在這建立家園,甚至他們共同信奉的“媽祖”也與“水”相關。今後,澳門將發揮“水”流動的特性,相連整個大灣區。
“相連——澳門與大灣區跨界生活:第十七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參展作品展”展期至9月24日,展館為氹仔龍環葡韻匯藝廊及風貌館,開放時間為上午10時至晚上7時,星期一休館,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免費入場。
風格迥異 想像大膽
四位澳門青年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師為“第十七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所創作的四件作品:連接通道(陳嘉達)、連繫始於點(謝智康)、邊界垂直化(何庭芳)、共融(劉敏詩),風格迥異,表現手法多樣,既有將舊建築原型以當代形式重新演繹,或大膽想像澳門北區的建築規劃如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策略相互結合,或以環保方式展示文化遺產和城市景觀等集體回憶。
連接通道 | 陳嘉達
作品通過進入大灣區通道作為起點,使用鏡地台及鋼板扭曲和拉申性造成拱門,把人的比例物理化縮放,進入管道內活動,環形的動態燈光和不同顏色方格的作用是表現人的生活不斷地流動。因鏡地台的效果,把金蓮花展板爆開呈煙花盛放的一瞬間,生成另一道穿梭時空至未來的高速快捷通道,澳門與大灣區因而緊密相連。

陳嘉達《連接通道》
連繫始於點 | 謝智康
作品以三地的文化特色,構建出三幅以澳門、香港、中國內地等的立體裝置。通過數據、圖象、文字等各區的基本特點,形成多層次丶全方位的格局,正中心是融和後的形態和大灣區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的遠景,使用複雜的曲線帶出灣區所面臨的挑戰,不對稱的結構表達供給與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匹配等突出的矛盾和問題,而設計的中心都圍繞同一個目標,充分發揮各地區優勢,加強政策協調和規劃銜接,優化區域功能布局,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謝智康《連繫始於點》
邊界垂直化 | 何庭芳
作品中澳門的過去與現在以微縮模型展示,作品的主體則是在大膽假設不遠的將來,原城市邊界區域(北區)會成為澳珠共有之城巿中心地帶,方案假設此區域將會建造一個大構結巨型建構並構築本身之城市系統,形成配合大灣區發展及提供成為新市中心之不同需求的各種配套,從城市邊界成為巿中心地段的空間方案。

何庭芳《邊界垂直化》
共融 | 劉敏詩
作品透過大量的印花布,以澳門景觀、建築丶生活為題材,透過照片表達現時人與建築的關係,配以文字帶出澳門人對未來建築和生活模式的想法,勾勒出澳門未來的城市面面貌。作者並將製作時裁出的大量布碎,置於場內供觀眾取走留念。

劉敏詩《共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