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響應“⼀帶⼀路”倡議、促進中國和葡語國家共同體(CPLP)在天然產物和多樣性生物資源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國際藥用和食用植物會議暨第三屆中國-葡語國家天然產物與生物多樣性會議於2021年4月9至10日在線上及陝西理工大學舉行 , 澳門藥理協會組織澳門分會場同步進行。會議由澳門藥理協會、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葡萄牙米尼奧大學 CBMA研究中心、陝西理工大學秦巴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一帶一路」及葡語系國家天然藥物創新聯盟(澳門)共同舉辦。本次活動由澳門霍英東基金會支持,參加者來自阿爾及利亞、奧地利、巴西、加拿大、中國、德國、希臘、印度、伊朗、意大利、緬甸、奈及利亞、葡萄牙、俄羅斯、南非、土耳其、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津巴布韋等不同國家,總參與人數超過300人。
因受疫情影響,會議結合線上線下、多個會議中⼼的形式舉行,圍繞“藥食同源天然產物與功能性食品”的主題,邀請了十五位海內外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主題學術報告,同時設有學術海報分享(共55份)及簡報交流(共81份),聚焦於藥理學、藥物化學、藥劑學、天然藥物和功能食品工業創新的科學前沿,為參會者提供寶貴的科學研究交流平台。在研討會中來自茨瓦尼科技大學的Alvaro Viljoen教授做了關於中藥材品質控制和標準化的主題演講;而來自聖保羅大學的Norberto Peporine Lopes教授以巴西生物多樣性系統作為例子,報告了有關代謝組學的研究動態;而米尼奧大學的Alberto C.P. Dias教授報告了神經保護和藥用植物如貫葉連翹提取物及人參皂甙的應用;澳門大學的李銘源教授報告了利用柏金遜症實驗模型,天然化合物對神經保護的相關研究。
早於2018年,第一屆中國-葡語國家天然產物與生物多樣性會議已成功在澳門大學舉行,當時參會人數約150人,隨著各國對一帶一路及葡語系國家合作發展的重視,今年第三屆會議人數已增至300多人。此次活動不僅響應“一帶一路”的倡議,更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交流學術思想,推動國際性尤其是中葡科研合作。而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葡語系國家聯繫的重要橋樑,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窗口,在加強院校之間在藥用植物和天然產物研究的國際合作、促進各地研究人員的多元化交流及互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