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立法議員施家倫就廣東省出台的《關於支持珠海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經濟特區的意見》探索建立珠澳醫療轉診制度,指出本澳市民高度關注有關事項,隨著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出台,吸引不少市民前往灣區城市生活,根據資料顯示,參與珠海市基本醫療保險人數更已超過16,000名居民,反映市民對跨境醫療的需求不斷增加。
他結合廣大市民的訴求,曾通過口頭質詢向政府了解進一步探索本澳跨境醫療情況,並期望通過“先行先試”模式,讓65歲以上及12歲以下的澳門市民均可實現得到跨境醫療服務,希望一方面可以緩解本澳居民看病難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可讓居住珠海的本澳相關居民免以奔波。政府對此卻抱有不同意見,指出如若澳門市民於內地就醫後,由政府“埋單”,需要在法律、財務、公平性等多方面審慎考慮,暫沒有考慮開放這個領域。並表示“因為若珠海可以,居住英、美等國家的澳人是否又可享在當地免費醫療,費用由澳門政府承擔呢?”
對此回應,不少市民表示不理解不認同,指出國家現時著力推進大灣區建設,就是希望灣區內的城市合作互利,珠澳具有鄰近的地緣優勢,更應該開放思維,積極創設機制,加強包括醫療等多方面的密切合作,況且鄰近香港已經通過發放長者醫療券探索異地就醫費用結算,讓符合資格的長者可使用醫療券支付港大深圳醫院指定科室提供的門診醫療護理服務的費用,並實現由香港衛生署與港大深圳醫院進行結算,實現跨境醫療,質疑為何澳門做不到?所提的理由到底是官員的思維有問題,又或是消極作為的推辭?
為此,他提出以下質詢:
1、對於本澳居民高度關注的跨境民生事項,加上特區政府亦積極推動融入國家發展,對於日前廣東省提出的“探索建立珠澳醫療轉診制度”方面,政府有何進一步配合落實措施?
2、關於跨境醫療服務,香港政府於2015年10月6日推出試點計劃,利用鄰近深圳的地緣優勢,讓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可使用醫療券支付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指定科室提供的門診醫療護理服務的費用,由2019年6月26日起,政府已將試點計劃恆常化。相信亦面對過所謂的法律、財務、公平性等多方面的情況。當中的情況,對於本澳當局有沒有什麼啟示?未來會如何從便民、利民的立場,以開拓的思維,積極探索可行的跨境醫療服務合作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