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冠肺炎疫情
2020 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規模爆發。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 2020 年 2 月 11 日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中文譯名為“2019 冠狀病毒病”。我國武漢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發現感染者,隨後疫情也開始呈現出向全國蔓延的發展態勢。為了有效抗擊疫情的蔓延速度以及保障全國人民的生命安全,武漢市採取了“封城”的措施,並在全國範圍 實行嚴格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為了貫徹號召,社會領域除醫療及必備的生產生活製造行業,其餘行業全面停工停產。武漢爆發疫情後,全國各地第一時間積極組織各方醫療隊馳援武漢,援鄂醫療隊成為最美“逆行者”。
疫情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也對經濟造成重要影響。這其中我國會展業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但是,鑒於我國針對疫情防控的嚴格管理與科學預防,我國成為全球抗擊疫情最成功的國家。這不僅為我國經濟復蘇與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更為會展業的回暖,起到了重要保障。
二 、 方艙醫院
2月,面對疫情加快蔓延的嚴重形勢,武漢市政府決定在江漢區、武昌區、東西湖區、洪山區等地建設“方艙醫院”,用於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輕症患者。這其中,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武漢新城國際博覽中心、武漢客廳會展中心、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四家會展 場館建設為“方艙醫院”,用於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確保確診患者集中收治,疑似患者集中隔離,發熱患者、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觀察。“方艙醫院”是一種模塊化衛生裝備,具有緊急救治、外科處置、臨床檢驗等多方面功能。最早作為解放軍野戰機動醫療系統的一種,在各種應急救治中被廣泛使用。
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武漢國際博覽中心、武漢客廳會展中心和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等全體幹部職工,全力配合相關部門始終奮戰在 抗擊疫情第一線,24 小時連續工作戰鬥,與時間賽跑,最短時間內建成“方艙醫院”。發揚了會展人“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同時, 方艙醫院的建設為我國在抗擊疫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三創新展會服務模式
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會展活動被突然全面“停擺”。會展業既有的秩序瞬間被打亂,而隨著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和範圍的擴大,會展業界對複展的預期越來越不樂觀。為此,3 月 18 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提出的創新展會服務模式的指導意見。隨後,4 月 13日商務部辦 公廳發佈了《關於創新展會服務模式,培育展覽業發展新動能有關工作》的通知。
創新展會服務模式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部署,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推動行業加快恢復和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深入貫徹關於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等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推進展會服務創新、管理創新、業態模式創新,加快培育行業發展新動能,發揮展覽業在擴大對外開放、增加社會就業、拉動消費增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穩住外貿外資 基本盤。
創新展會服務模式對 2020 年我國會展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並對未來我國會展業的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四、復工復產
新冠疫情在國內爆發的第一季度期間,我國的經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這其中我國會展業復工複產也是一波三折。步入 4 月,鑒於我 國的疫情已經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生產生活也逐漸回到正軌。同時,國家明確要在疫情防控、復工複產、穩就業等多條戰線取得勝利,關鍵就要在“統籌”上下功夫,“精准”上做文章。隨後各地政府從金融、財稅、法律、政務、交通等多方面為復工複產提供保障,為企業解決 用工、物流、資金、原材料供應等諸多困難。積極推動大量重點項目復工起到帶動作用,大力為眾多中小微企業保駕護航。打通了復工複產的“大通道”,暢通了經濟運行的“微循環”。
會展業在步入 4 月初,就有企業開始復工複產。但是,鑒於當時的經濟大環境,不少會展企業面臨復工即停產的窘境。為此,業內召開相關研討會集中討論會展業復工複產的相關問題,並整理成方案提交行政主管部門。隨後,國家出臺相關政策,保障了會展業在疫情防 控常態化階段科學、有效的發展。
五、雲會展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不便舉辦大型線下聚集性活動。因此,促生了各線下實體公司紛紛上雲。展會行業,各種經貿對接的需求仍然迫切,各商務領域便開啟了風風火火的“雲展”模式。雲會展在“面對面”到“屏對屏”的過程中,融合了 5G、視頻直播、VR、大數據、 AI 等新技術。如果能夠靈活運用這些新技術,不僅能夠為企業擴寬營銷渠道,增強抗風險能力,也為用戶帶來內容更有趣、形式更豐富的參展體驗,加速推動會展行業的數字化進程。
雲展會對我國會展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7 月,我國會展業兩大最負盛名的展會廣交會、糖酒會首次以線上雲展形式呈現。同時,“雲會展”也成為全球會展業發展趨勢。
Facebook 2020 年 2 月底宣佈取消原計劃 2020 年 5 月份在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召開的 F8 開發者現場大會,後來宣佈 F8 或將以網上發 布會取代。蘋果夏季開發者大會 WWDC,同樣改成線上直播。會展行業數字化進程,已勢不可擋。
六、雙線融合
剛剛過去的2020 年,成為展會服務模式的創新年。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會展活動被突然全面“停擺”。會展業既有的秩序瞬間被打亂,而隨著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和範圍的擴大,會展業界對複展的預期越來越不樂觀。
數字經濟時代,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這種思維是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 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的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也是對會展行業自身數字化能力建設的重大考驗。雙線融合發展,跟疫情沒有必然關係,只是疫情它是加速了雙線融合的發展,雙線融合最根本原因是科技的進步。科技進步影響生產力的提高。
因此,雙線融合成為 2020 年會展業發展的主流趨勢之一。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會展業率先開啟線上舉辦模式。進入數字化時代,會展業在創新服務模式上需要通過技術來實現會展上下游產業鏈之間的合作模式。隨著線上或線上線下融合的會展模式湧現,也衍生出新 經濟時代的會展新生態。
七、雙循環
2020 年 5 月 1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 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後新發展格局在多次重要會議中被提及。
2020 年 5 月下旬“兩會”期間再次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党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納入其中。構建基於“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在國內外環境發生顯著 變化大背景下,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對此,中國會展業發展將緊隨國家政策,圍繞“雙循環”構建我國會展業與會展經濟新發展體系。“雙循環”已成為我國會展業在“十四五”時期發展階段的重要指導方針。
八、直播帶貨
2020 年,因疫情等原因,直播帶貨迅猛發力,漸漸成為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新風口。疫情期間,直播帶貨這種新興銷售形勢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2020 年廣交會首次移到線上舉辦,在 4 月 10 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曾表示,網上廣交會呈現三大互動板塊,建立線上展示對接平臺、設立跨境電商專區、提供直播營銷服務,使展示對接、洽談、交易融為一體,並推動2.5 萬家廣交會參展企業全部上線展示,為每一家參展企業單獨設立 10×24 小時全天候網上直播間。直播依託廣交會首次登陸會展平臺並引發連鎖效應。
9 月,第十屆中國 ( 貴州 ) 國際酒類博覽會開幕。本屆酒博會形式更加新穎,線上活動掀起直播帶貨風。展會平臺上的直播演進成會展網絡直播帶貨。就此,直播帶貨模式全面融入會展平臺。隨後在不少線下展會上都能夠看到網絡直播帶貨。
九、打工人
2020 年底,只要點開社交軟件,我們就能在自己的好友圈裏發現“打工人”這樣的詞語。從登上熱搜直到現在,“打工人”仍在不斷地發揮“餘熱”,其調侃對象也從最其調侃對象也從最開始的“打工人”,逐漸延伸等更多社會群體。
“打工人”不僅成為 2020 年關鍵詞,也成為會展熱詞。在會展領域,打工人遍佈會展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會展業從業者對於“打 工人”這個詞的理解程度尤為突出。最為服貿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會展業的發展面向社會各個行業與各個領域。為此,會展“打工人”不僅需要具備必備的刻苦精神,還需要擁有多方面、多領域的專業素質。
會展業是服務行業,因此要以客戶為中心,通過創造力、策略力、執行力,幫助客戶在市場中實現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不斷為客戶創造價值、締造完美,憑藉專業高效滿意的服務,才能不斷贏得客戶的高度讚譽。因此,作為會展“打工人”著實不易。
十、縣域會展
縣域會展是 2020 年會展領域廣為提及的熱詞。以往,會展經濟只圍繞一、二線城市為主要發展方向。以此形成城市會展經濟體系。通過會展帶動消費業態發展,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現在,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縣域經濟被逐漸重視。同時,隨著會展業產業化發展的不斷深入,以及《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部分中提出:“發展縣域經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因此,在脫貧攻堅中可充分發揮縣域會展作用。此外,我國產業源頭在城鄉,會展產業化發展需要發展縣域會展,以此更好完善了我國會展業體系結構。
縣域會展經濟是與發展縣域經濟緊密相關的一個話題。隨著我國會展經濟的不斷發展,“十四五”期間,全國縣域會展經濟發展必將 出現新態勢和新前景。
(文章來源:中國會展• 由會展中國雜誌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