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跡象顯示,目前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引進人才”。現任行政長官賀一誠在二零一九年八月十日宣讀其參選特首政綱後回答選委們的提問時就認為:澳門需要尊重人才,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透明化的制度,才能爭取人才來澳,發展多元經濟。本屆政府上任之後的兩份施政報告,都談到了“引進人才”;在二零二零財政年度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有“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城市競爭力的核心是人才。澳門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和節奏,要實現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和聚集各類人才。政府將著力加強和提升教育,加快培養特區發展所需要的本地人才。與此同時,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和思維,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輸入和引進澳門所需要的各類人才,突破人力資源缺乏所形成的發展瓶頸”;在本財政年度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有“人才是第一資源。在加強培養本地人才的同時,要實施更加開放和科學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力度培養和引進符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三日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會見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羅奕龍副主席一行時,又強調“要發展經濟,澳門人必須胸襟廣闊,才能吸引到國內外的企業和專業人才落地本澳”。
坊間也有一些呼聲要求加快本澳的“引進人才”。例如日前有商界人士就在媒體上發表文章,認為要促使本澳經濟產業多元發展,無論金融、中醫藥、科技創新抑或會展旅遊產業等相信都要人才支撐;近年本澳外資酒店業務版圖持續擴大,並以高薪從中小企業挖走具工作經驗的本地高層人才,導致中小企人力資源短缺越趨嚴重;若來澳就讀全日制課程的內地高校生選擇留澳就業,相信能很好補充本澳的人才需求;這些學生在本澳二至四年(博士課程三年,碩士課程二年,本科課程四年)的學習與生活,對本澳社會、風土人情有一定瞭解,較一般移民更易融入本澳,在澳求學或工作,對本澳經濟發展都有一定貢獻;目前內地來澳求學高校生如獲本澳僱主聘用,需要通過外勞就業程序申請留澳;但申請外勞配額手續繁複,需要數月等候申請和審批,最終還不一定能夠獲批;這個漫長繁瑣的申請過程對企業和求職者都不利;希望特區政府和各界人士以長遠發展的眼光,以平和、客觀、開放、包容心態和廣闊視野來看待未來人才競爭;當局可以通過學習和瞭解其他發達國家或國際化城市的經驗和做法,爲外地高校生留澳就業的人才相應發出一款特別藍卡,簡化這些人才留澳工作的申請程序,相信這支生力軍定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本澳“人才荒”,對澳門未來快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目前澳門社會明確反對“引進人才”的觀點並不多,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澳門發展是需要“引進人才”,但對“人才”必須設立明確的標準,並嚴加控制。例如有立法議員認為:其他地區對引入人才有一定的標準、計分、行業名額,例如當地要發展創新科技,便會在引入人才名單上設一定相關人才的名額比例、學歷、成就要求等,人才引入應配合地區的需要,而非企業或僱主需要;香港的人才引入制度,是相關人才到香港後,要求相關人士在一定時間內要從事相關行業業務的工作或創立相關專業公司等,不能“隨便搵份工就算”。該議員建議:政府要改革澳門人才輸入政策,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特別是人才引入政策,相關人士在一段時間後可以取得澳門居留權,政府一定要把好關,根據澳門發展甚麼行業,就需要甚麼人才的原則,人才委員會應按澳門產業發展,研究未來五至十年的人才需求,再制訂引入人才清單,制訂引入準則、評分標準、資格、不同專業的比例、名額,進入澳門後必須從事相關業務,透過相關人才的引入,帶動產業發展的同時,亦為本地人起帶教作用,令行業發展得到新的帶動。還有議員認為:現時本澳已有渠道輸入外僱,如果外地學生有意向在澳門工作,需要遵守現行法律規範,毋需另闢特別渠道,規避現有制度;疫情下本地人就業環境變差,失業率維持高水平,政府在輸入外僱政策上更應謹慎,優先保障本地人、確保本地人就業。
這些觀點聽上去似乎都很有道理,而且似乎也不是反對“引進人才”,但多少還是會對本澳的“引進人才”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本澳如果能夠“精准”地引進人才當然很好,但實際很難做到。因為“人才”不僅取決於職稱、職務、專業、以往業績等方面,而且也取決於環境、氛圍等因素。在植物界尚有“橘生於南則為橘,橘生於北則為枳”的現象,在“人才”領域,這種現象則更為普遍。而且從世界範圍來看,“小國難出偉人”,規模很小的地方,很難出現頂尖人才。“人才”的出現往往也需要“規模效應”,只有達到一定的規模後,“人才”才能“成為人才”。如果本澳只想引進“少而精”的人才,這種“人才”即使來到澳門後,也很可能很快就會“不再是人才”。所以現在的澳門可能需要明白,“小打小鬧”的“人才引進”有等於冇。
•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