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二〇一九年之前」出版報紙 及 實時發佈之即時資訊
 
 
澳大在牛皮癬藥物製劑研究有新發現

2021年1月12日    即時資訊

 

【本報訊】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教授鄭穎的研究團隊發現皮膚及淋巴系統對於納米粒的攝取在免疫相關皮膚疾病如牛皮癬的治療中起著關鍵作用,而藥物粒子大小對其有一定影響,為新型抗牛皮癬藥物的研製提供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已獲《藥學學報》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刊登。

牛皮癬,學名為銀屑病,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的健康問題,該病發作人群可見於世界各地,男女老少皆有可能患病,而且治癒後很容易復發。臨床上治療多應用化藥及紫外線療法,通常副作用較大,因而開發高療效且低副作用的活性小分子藥物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目前學術界對銀屑病的確切發病機制尚無定論,但是大部分研究表明其與樹突狀細胞有密切聯繫。

鄭穎團隊針對此進行研究,團隊體外實驗結果顯示,樹突狀細胞系更偏向於攝取大粒徑納米粒。體內實驗結果則顯示,僅僅只靠塗抹,藥物納米粒很難穿過皮膚角質層,而經過皮內注射的辦法,發現小粒徑納米粒更容易轉運進皮膚引流淋巴結,並且納米粒在經過8小時體內轉運之後,於皮膚及淋巴結中仍有部分能保持完整性。此外,在攝取了納米粒的細胞群中,樹突狀細胞在大粒徑的小鼠組的比例更高,說明樹突狀細胞在體內也更傾向於攝取大粒徑細胞。總的來說,皮膚及淋巴系統對於納米粒的攝取及轉運在免疫相關皮膚疾病的治療中起著關鍵作用,而藥物載體粒徑大小對其有一定影響,通過本研究,可以為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文章第一作者為澳大碩士研究生林子貝,鄭穎為論文的通訊作者。是次研究由中華醫藥研究院陳新團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李萍團隊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王震平副研究員共同完成。此項研究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檔案編號:0013/2018/A1)和澳門大學科研基金(檔案編號:MYRG2017-00200-ICMSMYRG2019-00032-ICMS)共同資助。論文“Uptake andTrafficking of Different Sized PLGA Nanoparticles by Dendritic Cells inImiquimod-induced Psoriasis-like Mice Model”(追蹤不同粒徑PLGA納米粒在咪喹莫特誘導的銀屑病小鼠模型上的轉運及樹突狀細胞攝取情況)全文連結為https://doi.org/10.1016/j.apsb.2020.11.008


 
<<上一篇    下一篇>>     << 返回即時資訊
 

 

新聞出版局登記編號 336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之法律有效刊物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2022年12月29日 第763期 共4版
 



澳門會展經濟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0 macaucee.com.mo,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005室 

Add︰No. 600E,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Edif. Fir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enter. Room 1005, Macao

   電話 Tel︰8532870 5239        傳真 Fax︰8532870 5548       Email︰macaucee@yahoo.com.hk

web site traffic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