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本澳多個社區的“消費嘉年華”已持續舉辦多年,包括“繽紛離島消費嘉年華”、“中南區消費嘉年華”和“北區消費嘉年華”。而由澳門經濟局聯同澳門離島工商業聯合會舉辦“二零二零繽紛離島消費嘉年華”活動,已在本月十一日開幕,至下月卅一日結束。據主辦方介紹是次活動獲得了本澳六間主要手機支付平臺的支持和贊助,本澳多個社區商會,都已與這些支付機構建立了合作機制,透過各自的網絡及資源,為本澳中小企提供開通移動支付服務的便利措施,落實更到位的服務。特區政府經濟局作為這些活動的主辦機構之一,是希望通過這些“消費嘉年華”活動,來刺激本澳居民和來澳遊客在本澳各社區的消費,推動社區經濟發展,以及普及電子支付,鼓勵商家利用電子支付拓展商機。
手機移動支付是電子商務的內容之一。發展電子商務對促進相關產品銷售,應該會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似乎有一種觀點,就是認為通過發展電子商務,就能解決本澳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產品銷售不暢、企業生存困難的問題。這種觀點可能也失於偏頗。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網上購物確實已越來越普及,商家確實需要重視“發展電子商務”。尤其是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嚴重妨礙了人們的流動,“網上購物”就變得更加必要和流行。但人們的“網上購物”也存在著對商品的比較和選擇,如果商品本身缺乏吸引力,即使有“網上銷售”或“移動支付”,也未必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實際上如果商品缺乏吸引力,不要說有“網上銷售”或“移動支付‘,就是將商品直接擺放在顧客面前,顧客也未必會購買。近幾年內地“小長假”期間的來澳遊客在澳購物情況,就顯示了這樣的情況。例如二零一八年的國慶長假期間,當時有本澳媒體就曾刊登題為“黃金周開鑼 中區旺丁未旺財”的報道,稱該國慶節期間本澳旅遊區人流量比平時多二至三成,但旅客大部分是“過門不入”。二零一九年的“五•一”小長假期間,本澳多處再現“人潮人海”景象,亞馬喇前地、新馬路巴士站等處更是人頭湧湧,警方一度實施人潮管制;但雖然當時澳門多處“人潮湧湧”,當時的媒體報道卻稱本澳商家們普遍感覺生意不理想,即使在人流最旺的中區一帶,周邊商戶的生意也未被人流所帶旺,而在本澳的中南區、北區等地,商家生意更是“走下坡”。
在此次疫情發生之前,近幾年本澳每年都有三千多萬的來澳旅客人次,平均每天約十萬遊客進入澳門,但本澳很多商家們卻常常會感歎“旺丁不旺財”。特區政府聯同民間商會舉辦的“消費嘉年華”,推出“設WiFi街”、“普及移動支付”等措施,實際效果並不明顯。這就顯示目前本澳商品銷售不旺的主要問題不在於“買不到”或“無法進行電子支付”,而在於澳門商品總體“吸引力不高”。所以對本澳中小企業生存問題的最主要的解決方法還應該是要提升澳門中小企業產品的吸引力,即澳門中小企業要能夠向來澳遊客提供出更多的更具吸引力的商品或服務。
但近些年隨著澳門服務業的迅猛發展,製造業在澳門經濟中的地位幾乎已經到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本澳前些年還有較具規模的成衣、紡織等製造業及其産品,但目前人們提到澳門產品,可能想到的就只有杏仁餅、豬肉幹等小手信類商品了。而如果澳門的中小企業只能製造杏仁餅、豬肉幹等小手信類商品,澳門產品吸引力的下降就是難以避免的了。那樣即使特區政府聯同澳門商家們再努力“發展電子商務”,應該也難以真正解決問題。
由特區政府制定並在二零一六年九月八日公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二零一六至二零二零年)》正式文本中,有“傳統加工業是澳門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忽視。我們定會在推動企業用好現有扶持政策的同時,制定精準支援政策和措施,與業界共同努力,實現開拓轉型。鼓勵企業運用先進的生產和管理技術,提質增量,穩步發展。大力支持建立澳門工業品牌,形成一批‘澳門製造’、‘澳門創意’的工業品牌,加快研究澳門工業重新定位的進展”。而在特區政府本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也有“鼓勵企業進行技術、管理和制度創新,支持企業自創和推廣‘澳門品牌’。同時,也期望企業面對逆境自強不息,開拓進取,不斷提升競爭力”。澳門商界還是應該響應特區政府的號召,積極落實《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二零一六至二零二零年)》和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的相應部署,努力推進“形成一批‘澳門製造’、‘澳門創意’的工業品牌”的實現,那樣再配上“發展電子商務”,才能“如虎添翼”,促進澳門產品銷售,改善澳門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