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九月八日公佈的由特區政府制定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二零一六至二零二零年)”正式文本中,有“培育會展、中醫藥、文化創意等新興行業成效初見,研究培育特色金融業”。十一月十五日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立法會宣讀的特區政府二零一七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又有“研究發展以融資租賃及財富管理業務為重點的特色金融;完善有關法規制度,爭取大型融資租賃公司落戶澳門,推進建設中葡貿易人民幣結算平臺”。十一月二十三日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又公開表示: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本澳特色金融業的發展,其中修訂《融資租賃公司法律制度》的工作正有序進行,政府也持續接觸國際上具融資租賃經驗的大型公司,瞭解彼等來澳投資的興趣,最終希望在本澳形成融資租賃方面的產業。
所以多種跡象顯示,目前特區政府可能正在考慮將“特色金融业”產業作為本澳繼會展業、文化創意產業、中醫藥產業之後的又一個“新興產業”,希望通過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來推動本澳的“產業適度多元”。
為扭轉本澳經濟過度依賴博彩業的“一業獨大”的狀況,特區政府積極為澳門發展尋找新興產業的思路和行動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對於澳門要發展“特色金融業”,可能還有幾個問題需要加以清晰,否則澳門的特色金融業的發展可能就會很不順利。
首先,本澳擬發展的“特色金融業”究竟“特”在哪里?一般的金融產業活動,都含有融資、租賃、財富管理等金融業務,而本澳既然要發展的是“特色金融業”,那就應該清晰這一“特色金融業”究竟“特”在哪里?與一般的金融業的服務內容究竟有何不同之處?雖然有人曾認為澳門具有“與遍佈世界各大洲的超過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貿易往來,參加了五十多個國際性組織,商業運作與國際慣例相適應,投資營商環境透明便捷,讓金融業客戶、籌資、融資服務範圍變得全球化,澳門具有本地發行鈔權,且澳門元與港幣匯率聯動,變相與美元匯率聯動,同時澳門是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並正申請批復成為人民幣結算中心,澳門屬於‘一國兩制’下的自由經濟體,又是‘一帶一路’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澳門是中葡經貿交往的平臺”等,但這些都只是澳門自身的特點,或許也可以被視為是澳門發展金融業的一些優勢條件,但並不能由此就能斷定澳門可以發展出某種不同於一般金融業的“特色金融業”。
其次,澳門要發展的“特色金融業”的主要市場在哪里?近些年隨著美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及中國的“積極的財政政策”等刺激性政策的連續多年使用,整個世界範圍內貨幣流通量都相對比較大,市場對資金的需求相對比較容易得到滿足。而特區政府在二零零三年開始推出並經過多次調整且延續至今的“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劃”、“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劃”、“中小企業援助計劃”等扶助措施,也使得本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比較容易得到滿足。所以雖然不能斷言澳門的“特色金融業”缺乏市場,但發展澳門的“特色金融業”,至少應該知道這一產業的主要市場在哪里?
第三,“特色金融業”的風險如何加以控制?在資金需求裏常常會出現一些帶有“龐氏騙局”嫌疑的融資、租賃需求,但“龐氏騙局”也不都是在較短時間內就能夠識別出來的。本澳博彩業中所發生過的“黃山事件”、“多金事件”等,就顯示金融業務可能會隱藏著很大的風險。本澳要發展“特色金融業”,如何規避金融方面的一些風險,也是需要重視和分析的問題。
第四,本澳發展“特色金融業”的主體是誰?如果是本澳的金融機構,它們為什麼不自發地尋找市場機會來發展這種“特色金融業”?特區政府希望國際上具融資租賃經驗的大型公司來澳投資,這些公司一般都具有非常敏銳的市場分析能力,如果澳門真得存在著一定規模的融資、租賃方面的需求,它們此前為何不來澳門投資?政府幫助金融機構來發展“特色金融業”,會不會有“越俎代庖”之嫌?而如果是特區政府,那麼在這種“特色金融業”的經營活動中,政府又如何能避免“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尷尬?而且特區政府主要依靠什麼資源來發展“特色金融業”?如果動用政府財政儲備,一旦發生風險,損失又如何彌補?
所以,特區政府積極為澳門發展尋找新興產業的思路和行動是應當給予肯定的。但對於“特色金融業”,本澳各界尤其是特區政府還需要清晰以上幾個問題,“稀裏糊塗”應該是發展不好“特色金融業”的。
‧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