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由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及中華港澳之友協會聯合主辦的“2015澳台關係論壇”於本月1日在科學館會議室舉辦。多位來自澳門與台灣兩地專家學者就“經濟發展與高校角色”為主題內容,透過專題演講及沙龍對話,瞭解彼此之間在經濟、教育及社會發展方面情況,促進雙方交流合作。
“2015澳台關係論壇”於1日上午9時半開幕,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中聯辦副主任姚堅、澳門特區立法會主席賀一誠、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李維一、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在台灣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主任梁潔芝、中華港澳之友協會會長張五岳、中華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李沛霖、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仕賢及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崔世平等嘉賓出席開幕式。
李沛霖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澳門與台灣有著各自獨特的歷史背景,教育和經濟大環境,兩地充分體現了本土與外來文化在社會人文上的融合共匯之處,突顯了包容共蓄的特點,成為澳台關係發展的重要共性背景。澳台兩地關係發展中,民間交流一直起著重要推動作用,使雙方在關係發展奠定下了深厚的互信基礎。
譚俊榮在致辭中指出,目前特區政府正致力於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產業適度多元發展。面對科技與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以及區域融合發展的潮流趨勢,澳門亟需培養多元專業,富有創新和創業精神的新一代人才。通過本地高等教育的創新和發展,並加強與內地、港台和海外高等院校互補互利的學術合作,加快這一目標的實現。未來,特區政府將繼續大力支持澳台兩地民間開展深層次的交往和合作,為兩地民眾帶來更多的福祉。
產學結合培育人才 高校適應形式推創新
論壇開幕式後進行了“經濟發展與高校角色”專題演講及沙龍對話,其中專題演講環節,來自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副會長王應傑及澳門大學副校長倪明選分別作了主題演講。王應傑通過列舉多個案例提出,為培養實務型人才,應以產學相結合的形式推出有關教育課程內容;而倪明選則指出,現代高校應適用創新驅動的經濟形勢,以研究學術開創新知識為主要任務。
“經濟發展與高校角色” 沙龍對話環節中,有包括台灣代表台灣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系主任高長及澳門代表澳門會議展覽業協會理事長何海明等嘉賓,圍繞“經濟發展與高校角色”主題展開深入探討。
|